高雄多元治水,流轉出城市的繁榮與活力

by beauty

面對全球暖化,高雄一直遭受極端氣候和強烈颱風帶來的水患威脅,建構高雄成為韌性城市成為市府長遠目標,除了防災也要減災,道路積淹水不再是排水設施的單一問題,更需綜合評估都市未來的發展,依各區域研擬因地制宜的多元治水策略。因城鄉發展思維變化與環境永續發展,高雄市防洪治理已從傳統的排水整治工程,轉變為兼具防洪、生態及休閒的多元治水策略,並透過市府與中央攜手合作及公私協力,強化都市保水能力及永續環境,建構一個生態韌性的宜居城市。

[啟動LINE推播]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

鳳仁澄觀路排水改善。(圖/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)

鳳仁澄觀路排水改善。(圖/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)

水利局自民國106年起與中央合作規畫多項整治工程,爭取前瞻計畫補助經費,針對高雄市易淹水區,辦理雨水下水道系統、排水路整治、滯洪池設置及抽水站設備功能提升等工程計畫。其中包含大寮拷潭排水拓寬及打通瓶頸段,加速上游歡喜鎮大樓周邊排水;仁武鳳仁澄觀路口排水改善、灣內四巷分流工程,明顯減緩鳳仁澄觀路口積淹水情形;岡山嘉峰路增設抽水機組及五甲尾滯洪池,保護潭底社區及嘉興社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;鳳山曹公圳分流及府前、青年公園滯洪池也減緩了鳳山行政中心周邊道路淹水情形…等,透過上述各項整治工程投入,已大幅改善各區淹水情形,顯示治水發揮成效。

草潭埤滯洪池。(圖/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)

草潭埤滯洪池。(圖/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)

此外,高雄建置了全台最多的25座滯洪池,今年底可再完成楠梓廣昌及前鎮新生、草衙滯洪池,屆時總滯洪量將達到498萬噸。今年6月完工的草埤滯洪池,透過滯洪池生態活動的宣導及推廣,讓市民朋友了解到滯洪池不僅具有滯洪的防災功能,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棲地保育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,亦提供市民休閒和親近大自然的多功能設施。

寶業里滯洪池多功能使用。(圖/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)

寶業里滯洪池多功能使用。(圖/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)

水利局亦透過推動「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」加速海綿城市建置,目前針對流經仁武及鳥松區的曹公新圳進行逕流分擔評估,將原本由水路承納的洪水,藉由集水區內公有土地或公共設施共同分擔,提升防洪韌性;另外針對土地開發利用達二公頃以上,開發單位依法需提送出流管制計畫書,以提升開發基地透水、保水及滯洪能力,削減土地開發利用所增加逕流,減少土地淹水風險。面對未來極端氣候的挑戰,期盼落實綜合治理及防洪韌性,利用多元治水方式,流轉出高雄的繁榮與活力。

你可能也想知道...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