爭論不休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修法困難重重,從一開始新興菸品開放加熱菸、禁止電子煙的一開一放問題,到菸草限重15克變相禁止細支菸,以及指定菸品的健康風險評估該如何執行等問題,都讓民間團體或是朝野立委十分關心,尚未審完的菸防法正加速處理,擬於下週擇期再審。
爭論最多的是對指定菸品的健康風險評估機制進行探討,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於本月18日說,「至於健康風險評估的審查,等菸防法通過後,才會制訂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,辦法內會規定業者要繳交的相關文件,包括業者自行做研究成果等,大概會比照美國FDA所要求業者所提送的文件,」並將加熱菸載具納入評估範圍,通過與否的標準,會視審查委員會而定。
立委蔡易餘等人提案,若指定菸品已通過德國、英國、美國、日本等十大醫藥先進國家之一國衛生機關許可上市者,可取代健康風險評估審查。立委陳瑩說「有些菸品審查是曠日廢時,評估是什麼機制?誰要做?有沒有能力做?」「若擔心每位業者的報告各說各話,十大醫藥先進國家衛生機關是不是可以拿來做參考?」立委蘇巧慧也表示,若同一產品在國際上已通過評估的話,台灣是否可以認同,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對此,學者也有看法,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莊凱任教授指出,台灣如有修法急迫性,與其參照美國FDA的方式需耗時1至2年才能完成審查,在此期間可能還會導致黑市產生,不如參考歐盟、英國、紐西蘭的「申報」機制,要求業者在產品上市前繳交相關資料,並定期監管,讓台灣的菸品管理方式與國際接軌趨向一致性。
民間單位指出,事實上,先進國家都是採用業者提出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交給政府單位審查,符合比傳統紙菸危害低即可販售。電子煙自救會也表示,政府應該為民眾把關,透過健康風險評估將低價劣質產品汰除。不要在能管理的時候選擇放棄,未來就要面對高達百億市值、難以掌握流向的地下經濟。
另外,引起業者、消費者反彈的還有加味菸,通路業者表示,俗稱「涼菸」的薄荷口味菸首當其衝,在一線銷售觀察,加味菸市占率約為兩成,若修法通過,影響的恐不只是業者的收入,還有國庫稅收,私菸查緝成本更是難以估算。
目前菸害防制法中,將菸品定義是否納入加熱菸載具、菸品菸捐、健康風險評估標準及警示圖文比例等條文皆予以保留,經衛環委員會兩黨召委協議,裁示本週續審,冀能將法案送出委員會。